最近国产院线新片,口碑爆棚的不止一部,但绝没想到是这部,居然是他导演的它。
一水儿的好评,还是这部非商业影片,着实是刷新了大家的既有认知,原来你是这样吉祥如意的大鹏哈~
若非身边的影迷数次“威胁”则可能完美错付,好在免费的电影票多的是,又正值放的是超级长假,索性一看究竟;奇怪,这得是什么神片,才能火出天际叫好不断呢......
吉祥如意 The Reunions (2020)

【一】有格!
没错,是够意外吧,可再意外,院线排片的情况还是一言难尽。要么全是晚上到凌晨场次,要么是地区少数几家影院,还只是少量排片......
但,这挡不住影片自身的亮点,只要会发光就能吸引观众注意,打铁自身硬是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艰难磨练,如今翻身:竹板儿这么一打呀,哎别的咱不夸,我夸一夸,这个大鹏新片--吉祥如意!
有格,这俩词儿,是大卫我个人对这部新片很中肯的评价;总体来说是意料之外超出预期的,而且诚意满满,以及技巧的加持与情感的充盈满溢。
确认过眼神,豆瓣两万多人给出的8.1高分,是值得如此殊荣。
这样的优秀成绩,是昙花一现还是高光初现,担心和狐疑难免;但愿这番打响之后,还能再接再厉带来更多的惊喜;因为由此可以看到更多可能,导演还是能严肃认真走心起来的,市场和影迷们同样是会以影片本身来做出公正裁决的。
叙事时空幻化中,虚实交错切换中,是情感的抽离到凝聚,是现实和愿景融合上最大取舍的获得--回归生命本源,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性。
其中嘲讽在新旧中得到暴露,荣辱也在一前一后中或舍或得,现实意义借助技巧表达超越了影片本身,这就是高级的,有格是也。
【二】吉祥...
吉祥是你,是我,也是亿万人海中每一个Ta。
吉祥是现实,以残忍的纪实视角切入,带着沉重的悲凉基调。这是导演的自身困境,也是大多数打工人的痛点,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在新时代必须付出的代价。
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在,我们也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,可为时太晚不禁唏嘘万分,绝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去补偿,这就是现实。另一重现实是,导演本身的定位,和被定位的尴尬境地,曾经作为香饽饽的种种喜剧形式,目前已经面临多重挑战。
不过现实并非一成不变,这可喜同乐的是在影片的呈现上,导演终于能甩掉标签,走出了被消费的局限,而喜迎这一悄然上位的态势;作为影迷自然感触良多,反思和许多考量必会付诸行动,都常回家看看吧。
得到的反馈,不得不说这源源不断的自来水,显得既清澈明亮又甘甜如饴;这身份上的既定标签,总该摘去了吧。
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。以前的人情味儿随着人口迁徙、文明转移、经济侧重而逐渐浅淡,群聚众乐已极为稀缺,所以关注四老的时间能有几多......
同样,在这个快节奏消费的节点,追求短平快的喜剧形式,短视频显然是加速了和取代了传统的表达艺术。这便是大环境变幻后的疮痍,以及个体面对的挑战。
然而吊诡的是,大卫我选择的场次是下午四点钟,影院空空荡荡竟一人包场,才上映不满四天整,而且小年将近,本该是热热闹闹的啊;即使疫情严防,也不至于如此清冷......
短短八十分钟,从现实到梦想,从演绎到纪实,从旧社会到新时代,从喜剧人到性情人,这不仅仅是对外部大环境的一个交代,更是导演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满意答复。
【三】如意?
如意是愿景,是风,是月,是万千种难以捉摸。
如意有二,首先是处理现实后的正面回馈。从多年未见,到这一纪录仪式的实现,某种程度上是完成了一种自我安慰,尽管周遭是悲痛,也是亲身体悟的经验所得。
其次更大层面上看,是主动肩负了更多的责任感,从个人到家庭,从对团队到对市场和粉丝,以小见大的逐渐过渡中,导演对家庭和工作的处理上都很认真,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进步。
生活所迫下必要的屈服和忍让,能否锻炼出一副钢筋铁骨,去承受生命中的万斤重担,这才是必须具备的坚韧品格。家庭涣散和工作失意,也许就是九九十一难中的一个险境,可人生那么长,总得干点儿事儿吧。
那,常回家看看吧,人心不古,忠孝恒久。
这似乎并不现实,很难完成既定目标,原因无它,只因身处这庞杂繁复的社会关系网中,你总得直面来自各个方向的艰难困苦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习惯是一回事儿,认真对待才能有另一番光景。
影片从演绎和纪实的混杂中,表达的自身经历更多一点,也更沉重许多。于是这愿景开始托付其它,便会更看重这生命中的每一分钟,更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个体,以期望不再重蹈覆辙,对彼此都不留遗憾。
无论该片目前风评如何,哪怕这般好评如潮,也还需观察后续的发力是否持久,且如何满足更多方面的良好期待,仍旧需要市场和影迷朋友们,暂时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。